摘要:本文以南粤地区的潮汕“左联革命精神”和“东江纵队精神”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背景及新时代的传承路径。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论述,提出创新的传播方式,以期为新时代南粤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南粤地区;新时代传播;习近平总书记
一、南粤地区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现状
1.1 南粤地区革命精神的历史沿革
南粤地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中的潮汕“左联革命精神”和“东江纵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南粤地区发展的重要历史印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研究和传承革命精神已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重大意义,认为革命精神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当前,南粤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精神正面临新时代赋予的传承与创新需求。本文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相关论述,以潮汕“左联革命精神”和“东江纵队精神”为例,探讨南粤地区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创新传播方式,为新时代背景下南粤红色文化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1.2 本研究的研讨综述
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深入剖析南粤地区的“左联革命精神”和“东江纵队精神”,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与创新革命精神的传承方式。本研究将通过文献综述、案例研究等方法,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南粤革命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演变,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的理论论述,提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传承路径和方法。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理论阐述
2.1 革命精神的内涵与新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精神是党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凝聚的精神力量,既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砥砺前行的思想动力。革命精神对党员和群众在新时代的共同奋斗具有重要激励作用,是现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资源。{1}
2.2 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与传承创新
在南粤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不仅要依靠传统教育手段,还应借助数字技术,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将红色文化融入,增强文化吸引力和群众认同感。{2}例如,通过短视频、VR体验等方式,将“左联革命精神”和“东江纵队精神”作为文化产品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增强人们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种形式的创新传播,不仅拓宽了红色文化的传承途径,还增强了其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于增强其时代适应性和吸引力,确保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南粤革命时期潮汕地区革命概况
3.1 潮汕革命的考述
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南粤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旧社会制度下,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等进步力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南粤革命提供了组织和思想基础。
在南粤革命的斗争中,潮汕发生了多次重要的起义和抗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潮汕地区的部分区域成为了大南山革命苏区的党政军指挥机关的所在地,许多著名的革命先烈如彭湃、徐向前等曾在这里点燃革命烽火,推动革命斗争的开展。这一时期潮汕地区也积极建立了地方党组织,并开展了大量的地下党工作。
3.2 潮汕“左联革命精神”的考述
江守义在《“左联”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三条路径》中指出,“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文学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目的在于与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党的纲领和思想。鲁迅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首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革命作家必须接触实际的社会斗争。这一讲话为“左联”的革命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
“左联”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定的理想信念:“左联”一成立,立即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但盟员们坚定信仰,不畏强权,继续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鲁迅先后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赞扬了“左联”五烈士的信仰。
广泛的统一战线:“左联”联合了当时文坛上的许多知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共同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文艺围剿,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
文艺大众化的探索:“左联”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第一次提出了实现文艺大众化的途径,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
3.3 “东江纵队精神”的考述
1943年12月2日,东江纵队正式成立。刘羽燕在《东江纵队:华南敌后的抗日劲旅》中指出,东江纵队在长达八年之久的艰苦抗日斗争中,积极配合全国各地抗日战场和盟军,英勇打击敌人,成为蜚声中外的华南抗日战场的一支坚强武装部队。
东江纵队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念坚定、百折不挠:东江纵队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根据兰峻在《东江纵队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精神价值》中的数据,东江纵队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有2500余名战士为国捐躯,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报国为民、勇于担当:东江纵队在抗战期间,不仅积极打击日伪军,还广泛开展政权建设、游击战术和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江纵队还执行了许多特殊任务,如营救滞留香港的文化精英和国际友人,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无私奉献、开放包容:东江纵队广泛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其人员组成具有知识分子多、港澳同胞多、归国华侨多、女战士多的特点。他们不仅从精神上、财力物力上支援部队,还送子女回国参加游击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4左联革命精神和东江纵队精神在当时社会发展中的体现
左联革命精神和东江纵队精神在革命时期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强敌人,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历久弥新,在当今社会发展建设中,我们更需要发扬这些革命精神。
在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文艺事业,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引领社会风尚。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电视剧,例如《人民的名义》《三体》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这正是左联革命精神中文艺繁荣精神的体现。
左联革命精神和东江纵队革命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坚定爱国情怀,维护国家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文艺工作者以爱国主义情怀为创作源泉,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科技工作者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都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刻体现。
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需要我们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自力更生,克服一切困难,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四、革命精神的创新传承路径
4.1 左联革命精神在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文学创作方面:以左联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不断涌现,创作者们深入挖掘左联时期的人物故事、斗争经历等,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一些作家通过小说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左联作家们在艰难环境下坚持文学创作、为革命鼓与呼的精神风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左联革命精神的内涵。在创作手法上,借鉴左联作家们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犀利的表达方式,同时结合当代的文学创作技巧,使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戏剧影视创作领域:将左联革命精神融入到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中。以左联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蓝本,创作出一系列的戏剧作品,在舞台上生动地展现了左联的革命历程和精神力量。在影视作品方面,通过精心的剧本创作和拍摄,将左联的故事搬上银幕和荧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左联革命精神。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成为了传承左联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引发了人们对左联革命精神的深入思考。文化活动方面:举办各种以左联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研讨会、讲座、展览等。通过这些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等共同探讨左联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分享研究成果和创作经验。另外,可以在一些城市的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举办的左联主题展览,通过图片、文物、手稿等展示,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左联的历史和精神。
4.2 东江纵队精神在基层治理和国防教育中的传承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在潮汕和东江地区的社区基层党建中,将东江纵队精神融入党员教育和社区治理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东江纵队的历史和精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重走东江纵队战斗遗址等,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以东江纵队精神为指导,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队,鼓励党员干部和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他们在社区开展“东江纵队精神进万家”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上门为居民宣传东江纵队精神,同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为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乡村振兴中的精神引领:在乡村地区,将东江纵队精神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以东江纵队的战斗故事和英雄事迹为素材,打造乡村文化墙、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开发以东江纵队历史遗址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据了解,在东江纵队曾经战斗过的乡村,建设红色旅游小镇,开发农家乐、民宿等配套服务,让游客在体验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东江纵队精神纳入学校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编写专门的教材和教学资料,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东江纵队的历史、精神和战斗事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军事训练基地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青年军事训练营:定期举办青年军事训练营活动,以东江纵队精神为主题,开展军事训练、团队拓展、红色文化体验等项目。邀请退伍军人、军事专家担任教官,对青年学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纪律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在训练营中,我们可以设置“模拟东江纵队战斗”的项目,让青年学生在模拟的战斗场景中,体验东江纵队战士的战斗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质。
五、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命力和感召力,成为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对潮汕“左联革命精神”和“东江纵队精神”的研究,探讨了新时代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作为南粤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这些精神对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塑造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激励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坚定信念、团结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通过多元化传播手段,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确保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保持其生命力与感召力。这种创新传承确保了红色文化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渠长根, 叶臻。革命精神的生成路径与当代价值研究 [J]. 社会科学, 2021(3):15-28.
[2]刘吉梅, 黄德凯。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2):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