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师德建设是高校一直坚持贯彻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教师师德建设的根本。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
“新师范”是当前指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指南针。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不是只针对师范类院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者,应该是面向所有教育从业者。这是新时代对教育者的新要求,更是党和国家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而提出的理念指引和行动指南明确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让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我认为,“乐教、适教、善教、崇教”,是优秀教育者的共同价值观,是新师范对建设新时代师德建设新方向。
“乐教”是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要肯定教师职业的意义,对未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充满期待,享受教育教学工作带给自己的充实感和幸福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自古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尽显“爱满天下,乐育英才”!“乐教”是中华民族教育传统的传承,是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热爱,是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乐教”要求教师营造乐教和学生乐学的互动氛围,显现师生和谐、融合幸福的校园风貌,传递爱教善学的教育文化气息。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工作将要积极拥抱AI时代变革,教师队伍学科多元化,尤其是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汇聚在一起,积极适应教育要求的变化,才能引导学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丰富知识、实践能力和高尚品德的积极拥抱变化的社会有用之才。
“适教”是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职业的专业性,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符合教师职业发展要求。教书育人必心怀国之大者,必保有先身士卒的决心,方能培养出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发展所需的英才。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厚植爱国情怀、培育爱国青年的重要方式。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确定性,应先向内厘清优势、清晰劣势。教育者要明确从“单一化”、“传统化”向“多元化”、“职业化”转变,教师的特色应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学术+应用型”并存,不同类型大学和专业的教师融合,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汇聚,才能引导学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丰富知识、实践能力和高尚品德的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
“善教”是指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具有终身从教的理念和追求。“乐教”与“善教”相辅相成,“善教”则是“乐教”的必然。
《礼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教应是态度谦逊、因材施教、循循教导、孜孜不倦。教育应如“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教育应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应当即生活,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教育应当是快乐,指引学生获得人生的美满幸福;教育应当是启迪,让启发心灵,唤醒混沌、消除愚昧、提倡文明;教育应当是实践,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践行“知行合一”,实现学生个体生命的觉醒,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升华。
“乐教、适教、善教”是“新师范”教书育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崇教”方能凸显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及使命担当。“崇教”是指教书育人需要敬畏教育、崇尚教育。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传达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体现教育事业的崇高性。“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古代教育大师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近代有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近代有黄大年、张佳梅普通而不平凡的教师,倾尽毕生的心血献给教育事业。这一切,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敬畏、教师对职业的自豪,足以赢得广大人民的尊崇与敬爱。另一方面让全社会“崇教”,关注教师发展,用感情崇教、待遇崇教、事业崇教,为教师减负卸压,不以唯论文论英雄,构建科学且全面的评价机制,理性回归教育本质,坚持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为教育者提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新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要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新师范”指引师德建设的新方向,“乐教、适教、善教、崇教”,以教育家精神时刻鞭策自己,为伟大祖国的高质量发展铸魂强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育英才!